剧情介绍
今日为整理谢晋在文革中的相关史料,搜索网络,突然跳出“王心刚追悼会举行”、“王心刚追悼会实况” 、“王心刚去世原因和真相”等标题,为之大惊。几天前,为写《“男神”王心刚》曾在网上查阅过王心刚的资料时还未有其说,怎么他说走就走了呢。搜索各大网站分析,看来又是一次“被死亡”。
走红明星
“被死亡”如今呈现“常态化”,与我有过几次交往的六小龄童就有过多次的“被死亡”。新近,六小龄童又在发微博辟谣称:“今晚得知我又一次‘被死亡’了,从2013年在微博上传谣到现在在微信公众号上传谣,真是与时俱进啊,不知道是哪位‘高人’有何原因,非要让我病逝于绍兴那个不存在的医院?我已经定居北京快三十年了,怎么还要去绍兴看病?希望国家网络有关部门能对这类恶意传播谣言的行为,查到源头进行严肃处理,也希望各位网民朋友不要轻易信谣传谣,在转发之前,请先核实清楚。”
闲话休说,言归正传。
自1970年7月31日这一天起,谢晋走出了“牛棚”,开始能像“革命群众”一样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了。为什么许多电影人和知识分子仍然被关在干校里面“搬砖”、“种地”,对谢晋却“法外开恩”、“网开一面”?原来,那位叱咤风云的“文化革命旗手”,正打算把样板戏《海港》翻拍成电影,但她感觉缺乏人手,于是便在上影厂的“牛鬼蛇神”逐一排查,最后相中了谢晋。
那以后,谢晋被抽调入《海港》剧组担任导演的职务,一直到1972年4月底《海港》杀青。这中间差不多有两整年,谢晋除了“天天读”以外,就是频繁奔波于京沪两地,忙于《海港》的拍摄。1974年初春,谢晋又被授命接拍一部表现农村阶级斗争的故事片《苍山志》(最后“上面”说不让拍了)。从“解放”出来拍摄《海港》到《苍山志》停拍这段时间,
谢晋把它称之为是“戴看镣铐跳舞”。
也就是在这时,王心刚主演的《侦察兵》在全国公映并引起强烈反响。
谢晋与王心刚在文革前有过一次亲密的合作,那就是影片《红色娘子军》,由王心刚担任男一号,在片中饰演洪常青一角。王心刚扮演的角色,表演中以朴素自然,又富有激情见长,善于在性格上刻画,细腻而不显雕琢痕迹,质朴中显其艺术功力,举手投足之间尽显其英俊潇洒的风度,不仅让千万影迷沉醉其中,也使谢晋难以忘怀。当知道《侦察兵》亦由王心刚主演,他走进影院连看几遍,拍案叫绝,在这个特殊的年代,能看到如此有感染力的影片是不多见的。
《侦察兵》是北京电影制片厂文革以后的第一部故事片,由摄影出身的李文化导演,云集了王心刚、于洋、于蓝等一大批优秀演员。从表演艺术的角度看,谢晋认为,该片几乎没什么瑕疵,无疑是优秀的。作为整个60年代中国银幕“红色第一小生” 的王心刚,再次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以“红色小生”的形象出现广大观众面前。片中,化装成敌人的王心刚戴着雪白的手套大摇大摆去“检查”敌人的大炮,蔑视地瞥着敌军团长,拖着长腔:“你们的炮是怎么保养的?”然后边脱手套边慢吞吞地说:“太麻痹了,太麻痹了。”这种洒脱迷倒了一大片观众。用谢晋的话说王心刚的表演可归纳为“威武潇洒、英姿勃发、成熟稳重;演技精湛,炉火纯青,出神入化” 二十四个字。在影片中,王心刚无论是身披解放军军装,还是国民党美式军装,都是英气逼人,势不可挡,所向披靡!
《侦察兵》剧照
王心刚的表演,不但使谢晋赞不绝口,也得到电影界名导们的青睐。那一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八一电影制片厂精心拍摄了彩色献礼影片《海鹰》,该片导演严寄洲不仅使刚调入该厂不久的王心刚步入了其电影生涯的巅峰阶段,而且挖掘出一对俊男靓女式的“银幕最佳搭档”——帅气的王心刚和靓丽的王晓棠,其精彩表演可谓珠联璧合,该片一经公映,万人空巷,好评如潮。该片导演严寄洲回忆起当年拍摄情景时说:“扮演舰长张敏的王心刚,创作态度非常严谨认真。我记得他体验生活时,不仅和鱼雷快艇的艇长同吃同住,细心地观察和揣摩生活原型的一举一动,甚至可以代替艇长驾驶。”
老电影《侦察兵》的拍摄距今已有四十余年,虽然它是那个特殊时代的产物,如今重看,仍不失为一部佳作,它不仅歌唱了岁月的悠长、生命的凝重、艺术的庄严和情感的丰腴,而且,它穿过弥漫的历史烟云,向人们昭示了一种精神——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一个民族,如果在她的文化领域中,从来不去赞美这种可歌可泣的精神,那这个民族一定是个愚昧的民族;一个民族,如果在她的文化领域中虽有赞美,但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逐渐淡化,不再怀念,不再珍视,甚至抛弃,那这个民族一定是个倒退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