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徐来
编辑|徐来
《——【?前言?】——》
提起裘丽琳,不少人只记得“上海第一名媛跟戏子私奔”的戏码,觉得她是为爱冲昏头的娇小姐。可翻遍民国时期的老报纸、戏班账本还有周家后人的回忆才知道,这个敢穿睡衣跳上马车的女人,根本不是什么恋爱脑。她用算盘把“下九流”的戏班改成现代工作室,用枪杆子护住丈夫的演出路,还把六个孩子培养成跨洋的文化能人,从头到尾,她走的都是一步算三步的实在棋。

看戏看出商机,名媛的“戏曲行业改革”
1923年的上海丹桂戏院,前排坐着的裘丽琳,眼神没全落在台上的周信芳身上。那会儿她刚从上海中西女塾毕业,法文说得比有些洋行职员还顺,手指上的钻戒映着舞台光,心里算的却不是戏里的爱恨,是戏外的营生。
当时的戏曲演员有多难?报纸上把“戏子”和“娼妓”列在同一类,就算是周信芳这样的名角,演一场拿的钱也不如钱庄的小伙计多。戏院老板只给固定工钱,哪怕场场满座,演员也分不到半个子儿的额外收入。裘丽琳看完三场戏,就摸透了这里面的门道——不是演员不值钱,是规矩没立对。
她先给周信芳写了封信,没谈情说爱,先列了三条“增收办法”:一是按上座率算酬劳,满座拿三成提成;二是加演“堂会”要另算工钱,不能白加场;三是戏院得管演员的往返安全,不能让地痞骚扰。周信芳起初不敢接,觉得一个“戏子”哪敢跟老板提条件,可裘丽琳没歇着,直接找了丹桂戏院的老板。
老板一开始拍桌子骂“黄毛丫头懂什么”,裘丽琳不吵不闹,掏出个小本子:“您这戏院,上个月满座八场,要是按分成算,您能多赚两百块大洋;要是演员有劲头,满座场次翻一倍,您的利钱还能再涨。”她还说,要是老板不答应,她就带着上海社交圈的朋友,去别的戏院捧角儿。老板算了算账,最后还是松了口。这种按上座率分成的规矩,在当时的上海戏曲行,还是头一遭。
后来周信芳被汉奸绑架,裘丽琳没哭着找警察,反而托父亲裘仰山的关系,摸到了青帮的堂口。她进门就把一叠银票拍在桌上:“人我要带走,耽误的三场演出,你们得赔五百块大洋;要是不答应,我就把你们跟汉奸打交道的事,捅给租界的巡捕房。”青帮的人一看这架势,半个钟头就把人放了,还乖乖赔了钱。
从丝绸睡衣到带枪旗袍,名媛的“生活转型课”
私奔那天晚上,裘丽琳穿的是月白色的丝绸睡衣,可到了苏州租的平房里,这睡衣就换成了打补丁的布衫。这个以前出门要丫鬟拎包、吃饭要佣人布菜的大小姐,硬是在柴米油盐里,练出了一身过日子的硬本事。
她学做饭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周信芳爱吃的红烧肉,从“糖多油多”改成“少油少糖”——不是为了省钱,是算着他演出费力气,吃太油容易犯困。有一回她把米饭煮焦了,满屋子都是糊味,周信芳跑进厨房,看见她满脸黑灰还在搅锅,忍不住笑了。裘丽琳却没恼,只说:“下次就知道火候了,过日子跟谈生意一样,得慢慢试。”
她管钱管得更细。周信芳每个月的演出收入,她都分成三份:一份换成金条藏在箱子底,说是“防着战乱”;一份投给朋友开的纱厂,每年能拿三成的红利;剩下的才用来买米、买菜、付房租。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他们已经在上海长乐路买下了一栋带花园的洋房,而当年骂她“丢裘家脸”的兄长们,在钱庄周转不开时,还得找她借钱。
管理戏班更是有一套。别的戏班演员迟到早退是常事,裘丽琳就立了规矩:谁迟到一刻钟,就扣当天一半的工钱;要是误了演出,不光扣钱,还得给全班人赔罪。有个武生仗着自己有点名气,故意迟到半个钟头,裘丽琳二话不说,扣了他三天的工钱,还让他在后台给大家鞠躬道歉。从那以后,戏班里再没人敢偷懒。
她还给演员们谋福利。那时候演员生病没人管,裘丽琳就拿出一部分戏班的收入,成立了“互助金”——谁生病住院,就从里面拿钱付医药费;谁家有急事,也能先借点钱应急。有个老旦得了肺病,没钱治病,裘丽琳从互助金里拿了两百块大洋,还亲自送他去医院。后来这个老旦痊愈了,逢人就说“裘先生是我们的救命恩人”。
六个孩子撒向四方,她的“文化培养经”
裘丽琳和周信芳有六个孩子,她没把孩子都拴在身边,反而一个个送出国门——不是为了让孩子享清福,是想让他们把中国的文化,带到国外去。
大女儿周采芹16岁那年,裘丽琳就送她去英国学戏剧。临走前,她给女儿塞了两样东西:一本线装的《论语》,还有一张写着字的纸条。纸条上写着:“到了国外,要记住自己是中国人,穿旗袍要穿出样子,唱中国戏要唱得地道,不能让人看轻。”周采芹在英国演话剧《苏丝黄的世界》时,特意在戏里加了一段京剧的唱腔,台下的外国观众听得入了迷,纷纷问她这是什么艺术。
二儿子周英华13岁跟着姐姐去了伦敦,后来开了一家叫“mr.chow”的中餐厅。裘丽琳特意把自己做红烧肉的方子写下来,让他带到英国。这道“麒派红烧肉”,成了餐厅里的招牌菜——克林顿当美国总统时,宴请外宾就选在这家餐厅;麦当娜过生日,还专门包了整个餐厅。周英华后来在采访里说:“我妈告诉我,开餐厅不只是卖菜,是让外国人通过中国菜,了解中国的文化。”
小女儿周采蕴被送到香港读书,裘丽琳经常给她写信,信里除了问学习情况,还会讲一些京剧的故事,教她认一些中国的传统纹样。后来周采蕴成了一名设计师,她设计的服装里,总少不了旗袍的盘扣、京剧的脸谱这些元素,在香港时尚圈很有名气。
不管哪个孩子在国外,裘丽琳都要求他们每年回一次国,去看京剧演出,去拜访戏班的老艺人。有一回周采芹在国外待了三年没回国,裘丽琳就特意录了一盘周信芳演出的京剧磁带,寄到英国给她。磁带里还有她的声音:“再忙也不能忘了根,京剧是咱们家的魂,也是中国的魂。”
改写戏曲行规矩,她的“行业破冰路”
在裘丽琳之前,戏曲演员的社会地位很低,被人称为“下九流”,连参加宴会都只能坐在角落。裘丽琳看在眼里,心里不服气,她觉得“凭本事吃饭,没什么丢人的”,于是开始一点点改变这个行业的规矩。
她先找上海圣约翰大学的教授,让他们研究周信芳的京剧表演。教授们看了几场演出后,写了一篇论文,把周信芳的表演风格总结为“麒派现实主义表演体系”,还发表在国外的学术期刊上。外国的学者看到后,纷纷来上海考察京剧,还把周信芳称为“中国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从那以后,国内的报纸再提到京剧演员,再也不敢用“戏子”这个词了。
她还联合梅兰芳的妻子福芝芳,一起制定了《京剧演员工作规范》。里面写着:演员每天排练不能超过8小时,化妆间里要提供热水和镜子,女演员不能被要求陪酒,戏院要给演员买“平安保险”。这套规范后来被上海市政府采纳,成了全上海戏曲行的通用规矩。
以前戏院老板经常拖欠演员的工钱,裘丽琳就在合同里加了一条:“演出前先付三成定金,演出结束后再付剩下的七成;要是老板拖欠工钱,每天要多付一成的利息。”有个戏院老板想耍赖,拖着两个月的工钱不发,裘丽琳就带着戏班的演员,天天在戏院门口等着——不吵也不闹,就是不给老板开门做生意。老板没办法,只好把工钱和利息一起付清了。
她还组织演员们成立了“京剧同业公会”,只要是会员,遇到困难都能找公会帮忙。有一回一个戏班在外地演出,被当地的地头蛇刁难,裘丽琳听说后,立刻带着公会的人赶过去,跟地头蛇谈判,最后不仅让戏班顺利演出,还让地头蛇赔了道歉钱。
裘丽琳这一辈子,没演过一场京剧,却成了戏曲行里人人尊敬的“裘先生”。她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把“下九流”的戏班,改成了有规矩、有尊严的行业;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了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她不是什么“为爱私奔的名媛”,是个实实在在的“行业改革者”“文化传播人”。
参考资料:
《周信芳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
《上海名媛裘丽琳:一个传奇女性的一生》,江苏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
《民国戏曲行史料汇编》,中华书局,2019年重印本。
澎湃新闻《裘丽琳:不止是周信芳的妻子,更是京剧行业的“破冰者”》,2021年报道。
《周采芹回忆录》,三联书店,202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