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林逋(967—1028),字君复,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北宋著名隐逸诗人。他少时通晓经史,性情孤高淡泊,不慕荣利,四十岁后隐居西湖孤山,二十年不入城市,以“梅妻鹤子”的佳话闻名。
本文林逋的三首诗作:《山园小梅》细致描绘梅花的风姿神韵,将梅花的清冷、疏朗和暗香写得淋漓尽致,也寄托了诗人自己孤高脱俗的品格。《宿洞霄宫》则勾勒出秋日山寺夜晚的清幽景色,从山景、流水、落叶到鸟鸣、蝉声、夜雨,充满了宁静的自然之美和隐士淡淡的思绪。
《自作寿堂》更是直接表明心志,借为自己修建生坟这件特别的事,自豪于一生未曾阿谀奉承、趋炎附势,坚守了文人的风骨和内心的纯净。

《山园小梅二首》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剪绡零碎点酥乾,向背稀稠画亦难。
日薄从甘春至晚,霜深应怯夜来寒。
澄鲜只共邻僧惜,冷落犹嫌俗客看。
忆着江南旧行路,酒旗斜拂堕吟鞍。
林逋爱梅花,是出了名的。他长年隐居杭州孤山,种梅养鹤,人称“梅妻鹤子”。这两首《山园小梅》就是他为心爱的梅花写的诗。
第一首诗,写梅花的风姿神韵。开头就说,百花凋零,只有梅花独自美丽开放,暄(xuān)妍明媚。它占据了整个小园的美好景致。这一句,点明了梅花不与群芳争艳,在寂寞中独守高洁的品格。
接着是千古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这两句好在哪里?它用淡淡的笔墨,勾画出一幅绝美的画面。稀疏的梅影,横斜在清浅的水面上。若有若无的香气,飘散在朦胧的月色中。形态、光影、水色、香气、月光,都融合在一起。
画面清幽,意境朦胧,把梅花的魂都写出来了。难怪后来有人说,读了这两句,之前的咏梅诗都可以不看了。
你看,连水边的鸟儿(霜禽)想下来,都要先偷偷看看这美景。美丽的粉蝶如果知道梅花开了,也一定会惊叹到失魂落魄。这种写法,是用旁物来衬托梅花惊心动魄的美。
最后诗人说,幸好我还能轻轻吟诵诗句,与梅花亲近交流(相狎 xiá)。不需要那些檀(tán)木拍板和金杯美酒(金樽 zūn)的热闹场面。这正是林逋自己心境的写照,他追求的是与梅花精神上的契合,一种清静淡泊的生活。
第二首诗,更侧重梅花的质感和遭遇。它像是用薄薄的丝绸(绡 xiāo)剪裁而成,零零碎碎。花蕊像点上去的奶油(酥 sū),微微有些干。这描写细致入微,写出了梅花的娇嫩。这种姿态,无论是正面看还是背面看,是稀疏还是浓密,都难以用画笔完全描绘出来。
“画亦难”三个字,道出了梅花神韵天然,非人工可比。接着写梅花的处境。即使春日阳光微弱(日薄),它也甘愿开到很晚。但寒霜深重(霜深),它应该也害怕(怯 qiè)夜晚的寒冷吧。这里面有怜惜的意思。
梅花的清澈鲜妍(澄 chéng 鲜),大概只有隔壁的僧人能够一同欣赏。它自己也是孤高的,不喜欢被那些不懂风雅的俗客(俗客)观看。这既是写梅,也是写诗人自己。他像梅花一样,保持着内心的澄净和孤高,不愿与世俗同流。
最后诗人想起了江南。他想起以前在江南行走,路过酒家,那斜拂的酒旗,曾让他沉醉诗情,从马鞍(鞍 ān)上失神跌落。这处回忆,把梅花的清冷与江南旧游的诗意连接起来,增添了一份悠远的情思。也许,梅花的风骨,总能触动诗人敏感的心弦,勾起他对往昔美好时光和诗意生活的怀念。
这两首诗,一写梅韵,一写梅骨,共同塑造了梅花清幽、高洁、坚韧的形象,也寄托了诗人孤高自守、不慕荣利的情怀。语言清淡,意境深邃,是咏梅诗中的杰作。
《宿洞霄宫》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
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
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这首诗写的是秋天山里的夜晚。开头就说,“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yín)”。秋天的山峦连绵不绝,望不到边。诗人心里头的想法呢,也像这山一样,没有尽头,飘得很远。你看,山是外面的景,思是心里的情,一下子就联系起来了。简单两个句子,就把那种空旷、辽阔,还有一点点秋天的寂寥感,都带出来了。
接着,诗人开始描绘他看到的具体景色。“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绿莹莹的山溪里,飘着红色的落叶。这画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
杜牧不是写过“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吗?林逋这里的红叶,虽然没有那么热烈,但顺着溪水流淌,更添了几分动态和萧瑟。
然后是青翠的山林间,点缀着几朵白云。一个“点”字用得好,好像是随意添上去的,显得特别闲适、宁静。这和王维写“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那种空灵的感觉有点像,都是大自然最本真的样子。
下面两句,写的是傍晚时分。“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天色渐晚,清凉的树荫下,有一只鸟儿飞落下来。这一下,让整个画面更静了。太阳快要落山了,刚才还叫个不停的蝉,声音也渐渐稀疏,最后消失了。
这里的“乱蝉”不是说蝉叫得乱,而是形容蝉声多且杂。到了“分”的时候,就是它们各自散去,或者说声音分散消失了。这从有声到无声的变化,也暗示着白天到黑夜的过渡。
最后,诗人把笔触收回到他自己住宿的地方。“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这个晚上,下起了雨。雨点打在芭蕉叶上,发出沙沙的声响。这种声音,在安静的夜晚特别清晰。
李清照写过“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那是浓得化不开的愁绪。李商隐也用过芭蕉意象,“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林逋这里呢?他问,“何人枕上闻”。有谁,也像我一样,躺在枕头上,听着这雨打芭蕉的声音呢?这像是在问别人,其实更像是在问自己,或者说,是在感受这份独处的宁静和清醒。这雨声,对他来说,可能不是愁,而是一种陪伴,一种和天地自然交流的方式。
这首诗就这样结束了。它很安静,写景细致,情感含蓄。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激烈的情绪,就是一位隐士在山中道观度过的一个秋夜。读完之后,心里也好像跟着静下来了,能感受到那份山林的清幽和诗人淡淡的思绪。
《自作寿堂因书一绝以志之》
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头秋色亦萧疏。
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这首诗是林逋为自己修建生坟时写的。林逋是历史上有名的高人,一辈子不做官,也不娶妻生子,长住在杭州西湖边。这首诗就像他的人一样,淡泊干净,却藏着一股傲气。
开头两句写景。“湖上青山对结庐(lú)”,交代了他住的地方。西湖边上,青翠的山峦对着他搭建的简陋小屋。这是多么清幽的环境。
接着说“坟头秋色亦萧疏)”,连自己将来要长眠的坟地,周围的秋景也是这般安静、稀疏。这里的“萧疏”不带悲凉,反而有种清净、自然的意境。他把生前的居所和死后的归宿放在一起写,都融入了西湖的山水之中,可见他对生死看得很透,很平静。活着的地方和死去的地方,都是一样的清净自然,没什么大不了。
后两句是全诗的重点,也是林逋心志的抒发。“茂陵他日求遗稿”,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汉武帝雄才大略,晚年又好神仙方术。他陵墓里陪葬的宝贝肯定很多,或许也有不少文书典籍。
林逋这里是打个比方,假设将来有人像重视汉武帝那样,也想找找他林逋留下了什么“重要文献”。这个假设本身就很有意思,一个隐士,怎么会跟君王相提并论呢?这恰恰是他后面要说的重点。
“犹喜曾无封禅书”。封禅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大典,通常在国家鼎盛、功业卓著时举行,比如秦始皇、汉武帝都搞过。写“封禅书”往往是臣子歌功颂德。汉代大文人司马相如就曾为汉武帝写过这类文章。
林逋说,就算将来真有人像挖掘茂陵那样来找我的遗稿,我最高兴的是,我这辈子从来没写过那种拍马屁的“封禅书”!这句话分量很重。他庆幸自己一生保持了气节,没有趋炎附势,没有用自己的笔去迎合权贵,去写那些言不由衷的东西。
整首诗看下来,语言非常朴实。前面写景,后面言志,过渡自然。他不是在炫耀自己的隐居生活多么高雅,也不是在感叹人生短暂,而是在为自己一生坚守的品格感到欣慰。
他对比了帝王的功业(茂陵)和文人的谄媚(封禅书),最终落脚点是自己的“无”,这个“无”不是一无所有,而是没有沾染那些世俗的功名利禄,没有违背自己的内心。这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后人评价林逋说他“诗如其人,其鹤与梅亦有高致”,读这首诗,确实能感受到那种孤高清逸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