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王倩 刘桂斌
编者按:9月的第4个星期日是国际聋人日,壹点公益推出特别策划,带大家一起走进无声的世界,也走进连接这种无声与有声世界的志愿者,共同倡议大家关爱和帮助聋人朋友。
视频加载中...
无声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是听不见救护车的鸣笛,还是说不清病痛的滋味?无声又如何与社会进行交流?是比划间的误解,还是求助时的茫然?……当更多人不能清晰知道这种无声如何与有声世界相连接时,今年63岁的高凤英用自己的行动给出了答案。
她精通手语,手指挥舞间,就能把“药物过敏,不适用”这样的术语拆解成易懂的手势,也能把“暖气漏水维修”的流程转化成清晰的动作指引。她是一名手语翻译志愿者,十多年时间用指尖帮助聋人群体跨越沟通的鸿沟。她常说自己是聋人朋友的“嘴”,帮他们“说话”,而“指尖传声者”这个称呼,早已成了她最鲜明的印记。
(高凤英教志愿者学习手语。)
24小时开机
随时接听求助视频通话
“一个60多岁的退休老人,却要24小时不关机,随时接听视频通话求助,半夜被叫醒是常事,你信吗?”坐在记者对面的高凤英话音刚落,桌上的手机就急促地响了起来。
屏幕亮起,是一对老年聋人夫妇的视频来电。她立刻接起,双手下意识地在空中比划起来,眉头随着对方的手势微微皱起,又很快舒展开,脸上满是安抚的神情。
“老两口家暖气漏了,一大早急得团团转。”挂掉视频前,高凤英比划出“放心”的手势,转头向记者解释。她先通过视频连线社区工作人员,又拨通了热力维修电话,对着手机那头清晰说明情况:“老人听不见,师傅上门前先打我电话,我再跟他们确认时间。”得知漏水是因零件损坏需更换后,她又回拨视频,手指翻飞间把原因、维修流程一一告知老人,直到屏幕里的夫妇俩竖起大拇指,她才松了一口气。
“就这么件小事,对他们却是天大的难。”高凤英说,她的手机充电线常年插在插座上,电量永远保持满格。为了不错过求助,她的手机也总是调至最大铃声,夜里就放在枕头边。有一次凌晨,聋人小伙给她打视频,称倒车时不小心撞坏了一个监控杆,但苦于没办法拨打电话报警,求助她。她帮助小伙子报警,做好后续处理工作,最后还用手语比划“有事随时找我”。
家人心疼她怕累着,劝她“年纪大了别这么拼”,高凤英却说:“他们夜里遇事最慌,我多醒几次,他们就能少受点罪。”这些年,她的手机里存着上百位聋人朋友的联系方式,有的名字后面都备注着“独居”“慢性病”等信息。
陪聋人就诊
开设“助聋门诊”解决难题
比起生活琐事,就医时的沟通障碍更让聋人群体煎熬。
高凤英的手机里存着一条短信:“高老师,谢谢你,现在不咳嗽了。”发信人是一位被咳嗽困扰两年多的聋人朋友。“她以前一咳就想喝水,一晚上能喝两暖瓶,去了好几次医院都没好。”高凤英回忆道。
接到求助后,她陪着老人去医院,从外科到内科,再到耳鼻喉科,全程充当“翻译官”。她不仅将老人的症状精准传达给医生,还特意带上老人之前服用的所有药物,逐一展示说明。最终,医生确定咳嗽是老人正在服用的高血压药物引起,因为这种药物容易引发嗓子干痒,建议换一种药物服用。高凤英立刻用手语告诉老人:“不是大问题,换种药就好。”看着老人眼里的焦虑渐渐消散,她心里比什么都踏实。
上个月,一位聋人患者在医院做b超检查时尝试了多次都失败了,仪器的提示音他听不见,医生的指令也无法理解,于是救助高凤英。她赶到后,用手语比划:“听我手势,这样鼓肚子。 ”“现在慢慢吹气 。”“憋住气,数到三二一”…… 她的手指跟着指令起落,直到仪器屏幕显示“检查完成”。
这些经历让高凤英愈加意识到专业帮扶的重要性。一年多前,她和几位手语志愿者开设了“助聋门诊”,只要聋人群体在微信群里求助就医,她和志愿者伙伴会全程陪同。从挂号、问诊到取药,他们不仅做翻译,还会提前整理病史、记录医嘱,把专业的医学建议转化为聋人易懂的手语和文字。“能帮他们把病看好,比啥都强。”高凤英话语里满是欣慰。
手语“活字典”
架起融入社会的“彩虹桥”
“光帮他们‘说话’不够,得让他们能自己‘走进’社会。”这是高凤英坚持多年的信念。因为母亲是聋人,她从小就接触手语,如今更形成了自己的“自然手语”——掺着情感与生活细节的表达,让聋人朋友更容易理解。
高凤英告诉记者,因为与社会接触较少,很多聋人朋友的理解能力没有那么强,考虑事情也直来直去,经常会产生误会。在做手语翻译的过程中,她会充分考虑各种因素,把要传达的内容转化成聋人朋友更容易理解的手语。
而除了帮助聋人朋友解决这些生活难题,她也常被相关部门聘请担任手语翻译,在案件办理等过程中提供服务。“这项工作更不能局限于翻译这么简单,很多时候还要为他们做思想工作,告知他们后果等等。”高凤英称,就像壹点公益曾经组织聋人朋友观看《不说话的爱》电影过程中,张艺兴饰演的聋人在不懂法和不了解后果的情况下犯了罪,而她就把这些转变成聋人能理解的手语,讲给大家“听”,为大家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他们很多人接触社会少,得慢慢讲,讲透了才懂。”高凤英说。
除了自己帮扶,她积极参与了济南市聋人协会开办“手语角”,每周六上午在济南黑虎泉边教授手语,既教聋人朋友“购物砍价”“公交问路”的实用手势,也教普通人“谢谢”“加油”的基础表达。
如今63岁的高凤英,依旧每天穿梭在济南的大街小巷。她手机里的求助信息不断,脚步也从未停歇。“小车不倒,只管推。”高凤英说,这是她经常对自己说的话,因为她知道无法与社会正常交流的聋人,生活中还有很多难题,而她的公益之路就是用手指传递这份爱心和友善,在无声和有声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温暖的“彩虹桥”。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